
风向变了的迹象,总是先从话语里冒泡。
据素材所载数据,东方汇理资管集团首席投资官文森特·莫蒂尔在2025上海全球资产管理论坛上直言“美国例外论正在受挑战”,还补了一句“像是暴风来临前的宁静”。
这句话像钉子一样,把市场的心绪定在一处。
过去十年,买美国就对了,几乎成了投资圈的公共默契。
说白了,标配美国资产,像是在巨轮上躺赢。
可眼下这套逻辑,开始失灵。
拉回到当下,特朗普时期的关税余波仍在,市场把这记“搅拌棒”反复咀嚼。
华尔街投行杰富瑞的克里斯托弗·伍德更是把话挑明:美国股市最辉煌的时代可能已经过去。
他把今天的美股和1989年的日本并排对照,话语并不留情面。
按提供口径,他指出美股占全球股市总市值的比重在60%到70%之间,但美国经济在全球财富中的比重并没到这个量级。
这不是一句空话,日经225在1989年末攀峰后,整整等到去年2月才越过高点。
这类历史镜像,像是在桌面上放了一面告诫的镜子。
我一度以为这只是又一次情绪驱动的吓唬,但看完几组资金与动作,我得改口。
顶级机构已经做了对冲,有的直接考虑撤出部分美元资产。
骏利亨德森投资公司CEO Ali Dibadj给出具象的口径:可能有约10%的客户风险敞口或管理资产,从美国挪向别处。
百达资产管理的Andy Wong也捕捉到心理变轨,从“TINA”转向“TIARA”。
换个说法,所谓“美国无可替代”,正被“存在真正替代”顶替。
于是,新的注视落到东方。
在同一场论坛,高盛、华平、路博迈、瑞士百达、安中等一众国际机构同框,形成了一个不大声但清晰的共识:中国,变成可靠的替代选项。
赵俊杰的表述很实在,过去两年哪怕遭遇波折,很多欧洲机构的信心并未削弱。
今年中国股市反弹后,法国、德国、南美方向的增配更快一步。
动作最能说明态度。
华平投资周朗提到,过去12个月里两家被投企业在香港成功上市,还有两家排队中。
摩根士丹利的口径也给到一针,外资此前连续三个月撤出,但在2月份,向中国股票出现了38亿美元净买入。
这里强调一次,资金流向为交易口径的主动性成交推断,非真实现金流。
按这个节奏,水位确实在抬升。
转场落在根上,为什么是现在,为什么是中国。
阎小庆的判断把“表”和“里”拧在一起:这波行情不只是流动性推着跑,基本面的齿轮也在转。
企业盈利的曲线,正在改变斜率。
说白了,光靠钱面儿吹不出牛市,得有盈利的骨架。
这块骨架从何而来,“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路径,新旧动能转换对结构做了深改。
原本偏科的经济结构,正从“重速度轻质量”向“重效率强韧性”靠拢。
制度侧的修补也不是虚功。
阎小庆列了清单:强制分红、常态化退市、严打造假、推动并购重组、清理不良资产。
这听起来枯燥,但像是把赛道的白线重新刷亮。
规则的确定性,是资金最偏爱的空气。
我原以为这是政策宣示的例行段落,可对照机构行为,发现它更像进场的“通行证”。
海外配置的另一条逻辑链,来自“走出去”的利润表。
赵俊杰援引数据称,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毛利率较国内高10%到15%,利润率绝对值可达国内的3到10倍。
这意味着同样的产品,放在全球维度,价差与效率会让利润模型完全不同。
而且这不是孤立的点。
全球需求与供给正在换挡,AI像发动机,供应链像传动轴。
高盛范翔把AI称作“军备竞赛”,不投入,就失去发言权。
这句话的力度,像推门的手。
从市值的窗户往里看,中国科技企业的空间仍很大。
阎小庆给出座标:中国前20大科技公司里,仅一家进入全球前20,占比1.45%。
如果把范围扩到全球前40,中国也只有3到4家,占比也就3%出头。
这组比例不为渲染焦虑,而是提示“头部空位”仍多。
供应链安全是另一条深水线。
赵俊杰指出,中国在半导体和AI应用的需求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但供给更多依赖海外。
要是国内供给能力补上,也许有一天会在本土看到对标海外巨头的龙头。
从方向到抓手,“十五五”被普遍当成外资布局中国的时间表与路线图。
来参会的机构普遍称赞五年规划的连续性、可预期性和高完成度。
对投资来说,这等于告诉你“路会修到哪里”。
还有一块容易被忽略的拼图是消费。
范翔把钥匙分成三把:财富效应得让人“感觉有钱”,社保要撑住“敢花钱”,供需关系得调到“少工作一点,多消费一点”。
宏观视角再拉远,中国的“角色设定”也在换。
据素材所载数据,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超过30%,对APEC经济增长的贡献过半。
对21个APEC成员经济体,中国是主要贸易伙伴,对其中13个更是第一大贸易伙伴。
贸易结构也在升级换代。
从1992到2023年,出口从劳动密集品为主转到资本密集品为主。
王敏给出的节点是2004年,资本品已占出口总额41%,自那之后一直是第一大出口类别。
这不是一次性事件,而是结构性迁徙。
在2000到2023年间,中低收入经济体在中国资本品出口中的占比,从16.5%升到41.5%。
换个说法,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中国在其中扮演“生产力供给者”的角色。
资本对外的脚步同样加快。
据素材所载数据,2024年中国直接对外投资达到1700亿美元,这一规模已经超过外国对华投资总额。
到2023年底,累计对外投资达到2.96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和荷兰。
当国内产业链升级、海外市场开阔、制度供给更稳,资金就会更愿意把船锚扎在这里。
说到底,市场是个用脚投票的地方。
全球资本正在把“例外主义”的标志牌轻轻挪开,换上一面“性价比+确定性”的旗子。
这不是对美国的抛弃,而是对风险收益比的再定价。
克里斯托弗·伍德用1989年的日本提醒市场“占比与实力的错位”,提醒投资者别只盯着市值的灯光。
Ali Dibadj用“10%的潜在挪移”量化了行为拐点,给出一条可跟踪的刻度。
Andy Wong从“TINA到TIARA”的心理跃迁,提示信仰的松动常常先于仓位的移动。
中国的吸引力从三处发光:基本面修复、制度越线变直、全球化盈利更厚。
阎小庆谈盈利,赵俊杰谈利润差,周朗谈上市出口,都是从不同角度给同一张图上色。
AI与半导体的链条,是高景气的引擎,但也是一场持久战。
范翔的“军备竞赛”说法,把投入与话语权绑在一起。
而“十五五”的确定性,像路标,让资本在十字路口少犹豫。
别忘了消费那端的软约束,财富感、社保、供需的三角结构,决定了“内循环”的力度。
当外循环和内循环同频,增长的波形就更圆润。
故事的落点并不神秘,资本追逐的是更像“长期复利”的地方。
水到渠成的背后,是水路被认真修护过。
落锤一句,风没有变得更温柔,只是懂得围着确定性吹。
如果把接下来的时间线拆成几个条件,风向大致有迹可循。
若“十五五”的执行细则继续强化产业升级、资本市场出清和兼并效率,结构性行情倾向延续。
若AI与半导体链条的本土供给能力出现可见突破,科技权重的估值中枢可能上移。
若企业“全球化转型”的利润差持续兑现,出海赛道的现金流质量可能更被重估。
若消费端的三把钥匙逐步到位,内需的弹簧会更有韧性。
说白了,这些都是风向提示,不是入口指令,按素材口径更像是观察清单。
我还有个小修正。
别把这场变化看成“一边倒”的撤离与拥抱,它更像是仓位的再配平。
范翔用Party做了个比喻,“刚过午夜就离开是不是可惜”,但也提醒“音乐随时可能停止”。
节拍还在,但脚步要跟着节拍的变化做微调。
派对不等人,资金也不恋栈。
故事的主角从来是资本,变的只是方向感。
你会把“TINA的旧船票”换成“TIARA的新坐标”吗。
你认为“音乐停止”的信号更像来自政策分水岭,还是来自盈利与估值的剪刀口。
A 继续观望等信号更强,B 提前布局看长期逻辑,你会选哪个。
信息基于网络数据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同创优配-配资开户大全-股票开杠杆-配资炒股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