珂姐荐书
第三十九期
《风行水上,自然成美》
B83/196
本书简介
《风行水上,自然成美》是朱光潜先生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书中主要探讨了美是什么,美从哪里来,以及如何审美等问题。书中采用书信体的形式,从“要求人生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的理念出发,顺着美感态度的特性、艺术与人生的距离、美感经验与移情的关系、美感与快感、自然美与艺术美等问题次第展开,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并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展开剩余81%作者简介
朱光潜
作者朱光潜先生,笔名孟实,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主要著作有《谈美书简》和《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先生可谓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中国现当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精彩片段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实用的、科学的、美感的
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艺术与游戏
艺术的雏形就是游戏,游戏之中就含有创造和欣赏的心理活动。人们不都是艺术家,但每个人都做过儿童,对于游戏都有几分经验。所以要了解艺术的创造和欣赏,最好是先研究游戏。
游戏和艺术的类似点有这样几个——
一、像艺术一样,游戏把所欣赏的意象加以客观化,使它成为一个具体的情境。
二、像艺术一样,游戏是一种“想当然耳”的勾当。
三、像艺术一样,游戏带有移情作用,把死板的宇宙看成活跃的生灵。
四、像艺术一样,游戏是在现实世界之外另造一个理想世界来安慰情感。
儿童在游戏时意造空中楼阁,大概都现出这几个特点。他们就是艺术家。一般艺术家都是所谓“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天才与灵感
遗传和环境的影响非常重大,但是相信它们都不能完全解释天才。而最容易显出天才的地方是灵感。灵感有三个特征——
一、它是突如其来的,出于作者自己意料之外的。歌德著《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经过,便是如此。他告诉人说:“这部小册子好像是一个患睡行症者在梦中作成的。”
二、它是不由自主的,有时苦心搜索而不能得的偶然在无意之中涌上心头。法国音乐家柏辽兹有一次替一首诗作乐谱,全诗都谱成了,只有收尾一句(“可怜的兵士,我终于要再见法兰西!”)无法可谱。他再三思索,不能想出一段乐调来传达这句诗的情思,终于把它搁起。两年之后,他到罗马去玩,失足落水,爬起来时口里所唱的乐调,恰是两年前所再三思索而不能得的。
三、它也是突如其去的,练习作诗文的人大半都知道“败兴”的味道。谢无逸问潘大临近来作诗没有,潘大临回答说:“秋来日日是诗思。昨日捉笔得满城风雨近重阳’之句,忽催租人至,令人意败。辄以此一句奉寄。”这是“败兴”的最好的例子。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朋友们:
你们来信常追问我: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美与美感有什么关系?美是否纯粹是客观的或主观的?我在第二封信里已强调过这样从抽象概念出发来对本质下定义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要解决问题,就要从具体情况出发,而审美活动的具体情况是极其复杂的。前信已谈到从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关于“劳动”的分析看,就可以看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有审美问题,既涉及复杂的心理活动,又涉及复杂的生理活动。这两种活动本来是分不开的,为着说明的方便,姑且把它们分开来说。在第三封信《谈人》里我们已约略谈了一点心理学常识,现在再就节奏感、移情作用和内模仿这三项来谈一点生理学知识。
发布于:北京市同创优配-配资开户大全-股票开杠杆-配资炒股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